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
1998年,颐和园因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历史价值,以及作为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杰出范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载体,在这座园林的山水草木之间,亭台楼阁之中,随处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
中国世界遗产中国世界遗产
不用环游世界也能环游世界在美璟
VR游览全世界你好我是美璟
设计师苏打公元1750年清乾隆
十五年紫禁城西边一座名为清漪园的
皇家园林开始修建两百多年后这座
皇家园林因其独特的艺术成就丰富的
历史价值以及作为建筑和景观设计的
杰出范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而它也还有另一个我们
更为熟知的名字颐和园是光绪年间
慈禧在清漪园基础上重建的这是中国
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现存
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皇家园林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也是
中国数千年文明史的载体在这座园林
的山水草木之间亭台楼阁之中随处
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也处处散发着
中式园林独特的造园风格与不俗的
皇家品味从上空俯瞰颐和园这是一座
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核心的大型天然
山水园林总占地三百多公顷水面就占
了约四分之三颐和园之行呢我也按照
这里的区域划分为你准备了上下两期
本次行程首先游览湖山东部的宫廷区
以及万寿山前山和后山区这里有深邃
的院落浓郁的花木等中国园林
典型环境也有帝后的座座寝宫耸入
云端的高阁巍峨的殿宇佛寺接下来
咱们就从清漪园到颐和园从建筑中的
历史痕迹与园林特色来探寻这座
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
无论在清漪园还是颐和园当中我们
眼前万寿山前的佛香阁都是园林的
中心建筑以其为核心的前山中央
建筑群宏丽壮观湖山之间点缀的楼阁
堂轩廊桥亭榭各具风采当年乾隆为
庆祝母后寿辰下令在万寿山南原园静
寺旧址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其中的延寿
塔后来改建为佛香阁到了光绪时期
慈禧同样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重修
颐和园佛香阁与万寿山前山建筑群
也是她重点关注的区域而说到清漪园
修建之前的万寿山与昆明湖这一山一
湖原本叫做瓮山与西湖周边有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以及畅春园
圆明园四个皇家园林而西湖是几大
园林与宫廷的共同用水来源乾隆先对
西湖展开疏浚工程改善了京师用水和
漕运问题适逢皇太后六十大寿
即将到来便又下令修建大报恩延寿寺
改瓮山为万寿山西湖为昆明湖佛寺
建设的同时万寿山南麓沿湖一带的
园林建筑陆续破土动工最终历时
十五年清漪园全部建成它运用了许多
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因地制宜地在
真山真水中创作大山大水大园林以
万寿山昆明湖构成的主要景区视野
开阔园内建筑汇集全国各地名胜之
大成者可谓观一园如观天下
从清漪园到颐和园的故事我们也说过
不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为
胁迫清政府尽快签订不平等条约放火
烧毁了三山五园此后清漪园被荒废
直到光绪亲政慈禧太后又看到了修复
皇家园林的好机会并将清漪园改名为
颐和园我们今天从东宫门入园即将
游览的宫廷区和前山区多是经慈禧
重修过的这座东宫门是颐和园正门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横竖各镶嵌着九颗
镀金圆钉门前御道丹壁上雕刻着
二龙戏珠图案是乾隆时期圆明园的
遗物是后来才被移到这里的龙是皇帝
的象征御道前正中间的大门当年只有
帝王才能出入宫门上方屋檐处还悬挂
着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颐和园金字大
匾咱还没进门呢就能从中感受到
皇家园林的气势和威严了
咱们今天无需遵守皇家制度可以从
帝后走过的正宫门入园进来之后就能
看到仁寿殿外这扇仁寿门门外的古树
都是清漪园时留下来的也是英法联军
烧杀抢掠的见证有的还残留着大火烧
过的痕迹再说回到乾隆修建清漪园的
故事你可能不知道建清漪园这件事儿
是乾隆皇帝打了自己的脸呢在此之前
乾隆正扩建完圆明园并夸赞圆明园的
宏伟绮丽表示自己将不再修建园林可
时隔不久清漪园计划就被皇帝自己提
了出来这是因为乾隆在游园时发现在
先前建成的园林之中有的平地造园
缺乏天然山水有的虽是山地园却也
缺少开阔的大水面唯独西湖是西北郊
最大的天然湖与瓮山一起加以改造
不就是理想中的天然山水园吗再说
清漪园这地方离乾隆当时居住的
圆明园和皇太后居住的畅春园都很近
且经水路往返十分方便此园一经建成
将会与周边四座园林构成一个庞大的
园林群如你所见最后建成的清漪园
确实成为了乾隆最为钟爱的园林这是
乾隆在三山五园中得意的压卷之作
中华名山胜景和东方传统文化都
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仁寿门及门内的仁寿殿是皇帝临朝理
政的政治活动区清漪园时期仁寿殿
原名勤政殿是乾隆为表示自己虽寄情
山水但不忘勤政的态度而起的颐和园
时期慈禧将它改名为仁寿殿意思是施
仁政者长寿哎毕竟当时慈禧马上就要
过自己的六十大寿了重建完成后
这里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以及
接见外交使节的场所不过虽然改了名
仁寿殿内的陈设主体布局还是和
清漪园时期的勤政殿大致相同布置为
皇家宫殿特定的陈设形式但陈设物品
各异照慈禧晚年的调性里头的陈设是
数量越多越豪华越好外头的空地上呢
咱们身边这尊麒麟是乾隆年间铸造的
仁寿殿前南北两侧各一对铜龙凤则是
慈禧太后留下的印记有龙凤呈祥的
含义龙凤的基座上还刻有天地一家春
的印记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在圆明
园时期的居所名称有人说她是以此来
纪念年轻时和咸丰皇帝的爱情往事
哇塞太后的戏楼果真是气势磅礴哈德
和园这座大戏楼高达二十一米由
上中下三层独立的戏台组成这是清代
宫廷四大戏台中规模最大的也是中国
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木结构
古戏台与大戏楼相对的颐乐殿又称
看戏殿是专为慈禧观戏修建的
晚清时期宫廷京剧艺术发展趋于成熟
所以修建的戏台与配套设施也相应
有着较大规模如今呢德和园大戏楼是
我们了解和认识晚清京剧发展的场所
也是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哦对了在园林建筑艺术方面
德和园大戏楼也有点讲究就建筑的
绝对高度来看大戏楼高度仅次于
佛香阁位居全国第二远高于仁寿殿和
周围的生活寝宫区在其顶层既能俯视
眼下的层层院落又能眺望园内全景
和园外借景园内艺术价值也拉满啦
我们知道伴随着几千年封建帝制历代
兴建的皇家园林是我们认识古代园林
的重要证物可它们大多毁于朝代更替
的战火唯有颐和园是中国皇家园林
现存最为完整的实物例证慈禧重修
颐和园是封建帝制时代皇家最后一次
大兴土木这项工程几乎复建了清漪园
中最主要和最精彩的部分原则是在不
违背清漪园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以
调整少数建筑的布局靠近东宫门的
宫廷区中就有一处小改动若是对比
一下颐和园与清漪园的结构分布图你
会发现宫廷与生活区中的德和园是
清漪园时期不存在的它位于仁寿殿北
乐寿堂东从仁寿殿宜芸馆乐寿堂都有
小道直通这里咱们呢现在正在德和园
大门前跟我一同进去看看它里头的
样子吧
走进德和园大门一栋两层高的扮戏楼
率先出现在咱们眼前扮戏楼的建筑
一般是戏曲演员化妆和休息的后台而
听到这名字你应该也大致猜到了这德
和园是座戏园是专供慈禧看戏的地方
慈禧太后酷爱听戏咱都知道吧德和园
前后四进院落扮戏楼后方还有一座
三层高的大戏楼是德和园的主体建筑
从刚才的园门进来扮戏楼大戏楼看戏
廊以及一会儿我们会看到的颐乐殿等
建筑物依次排列成一条南北轴线其
建筑规制与格局遵循了皇家建筑级别
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布景艺术另外
德和园这条南北中轴线与万寿山东麓
山脊上的中轴线对位重合若是从远处
看去楼阁相望互为辉映这是中式园林
顺应自然借景于自然的特色
经过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咱们从宜芸
馆后门往西哎终于进入慈禧太后的
地盘了乐寿堂南临昆明湖北靠万寿山
是颐和园生活区里最大的院落院内有
前后两进院和东西跨院大小房间共
四十九间乐寿堂正对出去的前院门
名为水木自亲宫门门前是一个码头
慈禧太后从水路乘船来颐和园就在
那儿下船从水木自亲宫门进入呢就能
到达我们所在的主庭院院中点缀着
一块巨大的山石青芝岫是从房山搬来
的一件很有故事的摆设放在宫门内很
自然地起到类似屏风和照壁的作用这
在园林艺术中叫做障景可以增加园林
层次丰富园林景观再环顾一周乐寿堂
前对称排列铜鹿铜鹤铜瓶等宫廷物品
院内栽植寓意玉堂富贵的玉兰海棠
牡丹等花卉品种显得清丽典雅而又
富有浓重的生活气息
每年春天玉兰花盛开的景色是颐和园
最著名的胜景之一而领略玉兰春色
最好的去处便是乐寿堂可以看到这里
的前后院几乎都栽满了玉兰树可这
玉兰一般分布在南方地区怎么会
大面积出现在颐和园里头这就又
不得不说到乾隆皇帝了清漪园初建时
乐寿堂是乾隆专门开辟出来侍奉母亲
休息的地方原为二层建筑上层为佛堂
供皇太后烧香礼佛又因为太后先前
几次下江南时十分喜爱生长在南方的
玉兰花乾隆就命人从南方引进种植在
乐寿堂乃至整个清漪园中北京城种植
玉兰的历史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而
到了颐和园时期慈禧同样选择了乐
寿堂作为自己的寝宫她将乐寿堂改建
为单层建筑乐寿堂后罩殿呢作为
自己的珠宝房唯一不变的是这满院的
玉兰它与颐和园的搭配是中式
风景园林的造园艺术是组成园林
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这
玉兰花成就了乐寿堂的玉香海景观让
颐和园闻名京城乃至中外
仁寿殿西侧临昆明湖建有一座精美的
建筑曾是乾隆皇帝的办事房嘉庆皇帝
也在这里办过公走近点儿能看清里头
的正殿名为玉澜堂同样坐北朝南
对外开放的是它的正门玉澜门当年
乾隆在仁寿殿外临湖修建玉澜堂作为
书堂闲时可以欣赏堂外的昆明湖风光
这玉澜门的规制也是园中殿宇等级
最高的一种颐和园时期呢玉澜堂被
复建里头采用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
玉澜门外月台上放置光绪年间从香山
移来的一对子母石其内部功能也有所
改变成为了光绪皇帝的寝宫我们知道
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光绪被慈禧软禁在
紫禁城中南海瀛台但每次来颐和园
慈禧都会把光绪一同带来就软禁在玉
澜堂内别说昆明湖景了就是这玉兰
门外的样子他都是很难看到的
颐和园上百座建筑当中万寿山前山
建筑群可以说是最壮观也是最具
标志性的毕竟最初的清漪园是乾隆为
母亲修建的御园而最重要的大报恩
延寿寺就在万寿山前我们以太后寝宫
乐寿堂为界其西面便是园林的前山区
了为了把前山诸多分散的景点联系
起来乾隆皇帝打造了一条长达七百
二十八米的彩画长廊是目前我国园林
中最长的游廊我们现在正身处其中
长廊临湖而建东起乐寿堂西面的邀月
亭西至石丈亭以前山建筑群中轴线上
的排云门为中心横跨在万寿山与
昆明湖之间以优美的造型和廊上
一万四千多幅彩画闻名于世彩绘是
中国园林建筑中重要的装饰手法长廊
彩画属于苏式彩绘有著名的苏堤春晓
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西湖风景还有
很多山水花鸟和人物故事长廊当中呢
还有四座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的亭子
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几个亭子走一趟就
如同过了一年据说因为太后游园时
喜欢在长廊中漫步赏景这四个亭子每
两个之间的间隔大约是三百步正好是
一般行人最佳的散步距离咱们所在的
呢是其中象征春天的留佳亭留佳的
名字是乾隆起的亭子里文思光被
与草木贲华两块匾额则都是慈禧的
御笔也得益于几座亭子的巧妙安排
它们既点缀了长廊的景观又起到了
支撑长廊的作用其中的一万多幅彩画
与廊外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长廊本身
也成为了这座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道
风景
走过长廊来到中心点排云门前我们从
这里开启对万寿山前山建筑群的游览
其所在的前山建筑群也可称作排云殿
建筑群布局严谨对称清漪园时期这儿
是乾隆为母亲计划的大报恩延寿寺
英法联军一场大火过后万寿山上的
佛香阁荡然无存大报恩延寿寺也变成
了一片废墟慈禧后来在寺的遗址上
改建排云殿建筑群专门用来举办万寿
庆典如今的前山建筑群南起昆明湖
岸边建筑装饰精美繁复的云辉玉宇
牌楼北向通过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
德辉殿佛香阁直到山顶的智慧海层层
上升从水面一直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
上升的南北中轴线尽显皇家威严看向
排云门与昆明湖之间的云辉玉宇牌楼
这是当年人们由水路进入排云殿
建筑群的第一道门槛这是一座四柱
七楼式牌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有象征
着皇家与仙境的金龙与玺彩画牌楼上
的云辉玉宇描绘的是五彩的云霞与
华丽的宫殿交相辉映古代流传玉宇是
天帝或神仙居住的用玉建成的宫殿
排云殿是文武百官恭祝慈禧太后寿诞
的场所用在这里实际是对慈禧的
歌功颂德
走进排云门我们站在排云殿的二宫
门前虽然由大报恩延寿寺改建而来的
排云殿使用功能有所改变但重建
颐和园工程的设计者依旧延续了大报
恩延寿寺依山爬升的殿座叠落布局
原有的磅礴气势丝毫没有减少万寿山
上的建筑群所形成的轮廓依然层次
清晰无论是从上俯瞰还是从下仰视
都能感受到建筑宏伟气势所散发的
感染力而在更高处相信每个人的目光
都很难不被万寿山上那个巍峨的高阁
所吸引它就是我们开头在昆明湖上空
俯瞰到的佛香阁这是清漪园与颐和园
两座园林真正的核心建筑然而
你知道吗在清漪园的最初设计中这里
并没有佛香阁而是一座九层高塔当年
乾隆陪同母亲下江南的时候曾经游览
了杭州的六和塔极为喜爱所以决定在
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中仿照六和塔和
南京报恩寺的延寿塔修建一座高达
九层的延寿塔就在乾隆二十三年盛夏
九层的延寿塔已经建到了第八层乾隆
亲临工地视察仅仅两天之后却下令
拆掉当时即将完工的延寿塔这是为何
emmm先留个悬念一会儿咱们走到
佛香阁下我再与你好好探究一番
哎这儿就是慈禧太后的排云殿了在原
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中大雄宝殿遗址
上改建而成万寿庆典那天慈禧在这里
接受了王公大臣的朝贺殿堂类建筑是
颐和园内宫廷寺庙及帝后生活起居的
主体建筑物规格高位置也比较重要
排云殿作为园内体量最大的宫殿殿内
面积近八百平方米内部装修时首先要
用隔断和半隔断的方式把殿堂分割成
不同的空间和区域既要保证空间的
流通感和通透性又要兼顾装饰美化功
能这是中式建筑中特有的装修手法而
排云殿中分割空间的装修多达七种共
二十九件数目之多在中国古典
园林建筑中首屈一指还有个故事据说
慈禧太后原本想把排云殿作为自己的
寝宫工程还没结束她就迫不及待住了
进去结果当晚就生了一场大病她突然
想到这里以前是大报恩延寿寺也许是
自己冒犯了神明于是才把寝宫改在了
乐寿堂呢
从排云门一路上来走过蜿蜒的爬山廊
爬上一百多级石阶看到门上的导养
正性匾额我们这会儿终于抵达佛香阁
的院门前啦佛香阁就矗立在门后的
石阶台基上还记得乾隆拆塔那事儿不
根据当年清宫档案的记载这次建塔
拆塔的花费接近修建清漪园总花销的
十分之一延寿塔为什么在几乎完工的
情况下突然被拆除呢后人对此有多种
猜测有人说是由于砖石结构的九层
宝塔过于沉重造成地基坍塌还有人说
是因为在这里建高塔不吉利令人
奇怪的是这样一件大事在相关史料中
居然并没有文字记载乾隆本人对此也
含糊其辞开开脑洞咱们把思索角度
转到园林风景艺术上来杭州的六和塔
建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与周围的环境
显得很和谐而移建到清漪园中周边的
环境则大不相同作为核心建筑万寿山
前的延寿塔本应是总揽全园景物的
枢纽如同画龙点睛在园林艺术中称为
点景但实际上九层之高的延寿塔高耸
于万寿山上显得孤立而突兀与周边
建筑不成比例乾隆也许是在延寿塔建
到第八层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了这个
问题所以决定不惜代价纠正自己的
失误以求园林的完美吧
进入院中高大浑厚的佛香阁就在你
眼前联想一下三山五园里的高塔与
楼阁万寿山西南方向有玉泉山上的
玉峰塔和妙高塔若是佛香阁按照原
延寿塔的样子修建三塔就显得单调而
重复了佛香阁放在这儿好像确实和谐
多了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证明
与其说是考证倒不如说是后人以古典
园林学为依据做出的一番演绎延寿塔
被拆除的真相至今依然是清漪园留给
后人最大的悬念延寿塔被拆掉之后
乾隆命皇家样式房在废塔的基础上
重新设计了一座木质楼阁这就是
佛香阁佛香一词来源于佛经中对佛的
赞颂佛香阁建造在一座石砌的高达
二十米的方形台基上陡峭的台基与
湖面基本垂直大大增加了佛香阁的
体量尽管高度不及原先的延寿寺但
气势分毫未减甚至看起来规模还更大
了佛香阁背靠万寿山面南而坐就像
统领着园内所有景观的君王不仅
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点景作用而且成为
整个园区风景的构图中心和灵魂
所在无论从万寿山前的哪个方向哪个
角度观察几乎都能看到佛香阁的存在
这也是中式传统园林建筑群的布景
艺术
绕排云殿一周过后现在我们来到了
排云殿后方这里的石壁上坐落着一座
德辉殿曾是慈禧到佛香阁拈香礼佛时
的更衣之处咱们呢沿着山间台阶走上
来就能看到悬挂着德辉殿匾额的殿堂
大门转个身这里还是欣赏昆明湖风光
的好地方刚才在二宫门前仰视时你
应该有所注意排云殿后到佛香阁之间
的万寿山中部建筑群坐落在半山腰上
为了达到稳固的目的当初设计者就在
山间用巨石构筑起高台台的平面为
方形又在东西北三面顺应坡势堆叠
山石连通了排云殿后方的多宝殿两侧
的宝云阁转轮藏以及最高处的佛香阁
德辉殿呢就建在原多宝殿遗址之上其
东西两侧延伸出来的长廊叫爬山廊
它们依山就势把排云殿和各个配殿
相互连接起来这样的建筑形式让前山
建筑群显得更为壮观既是宫廷工匠
高超技艺与创造力的体现也让排云殿
与佛香阁成为了颐和园最具规模的
标志性建筑
复建后的玉澜堂建筑群布局和形式
保持了乾隆时期的原貌整组建筑分为
前后两进院落我们所在的第一进院落
就是光绪的活动区域由玉澜门玉澜堂
以及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组成
两座配殿和玉澜堂之间以精美的彩绘
游廊相接且配殿原本是穿堂殿一座可
通往仁寿殿一座通往慈禧寝宫乐寿堂
而光绪被软禁期间慈禧在两座配殿内
各加一道砖墙封闭了东西出口玉澜堂
后通往皇后寝宫的路也被阻隔了基于
乾隆和光绪时期玉澜堂的功能特点
颐和园相关部门如今在玉澜堂及配殿
内部陈设上保留了清漪园时期的书堂
和颐和园时期的寝宫特色玉澜堂内
正中地平床上的宝座预案掌扇屏风等
陈设都是乾隆时的物品也是颐和园
家具中的精品
绕到玉澜堂后边的庭院里来你看这
第二进院落啊是游赏性质的庭院院中
以假山作为主景东面用北太湖石堆叠
成假山峰峦迭起洞壑相通西面两层的
夕佳楼与昆明湖相邻坐西朝东楼的
名字出自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
的诗句说明夕佳楼是夕阳时眺望西山
和湖景的佳处从造园艺术上来看呢
二层楼式建筑在平面上突出于院墙之
外立面上高于平房之上既便于远眺又
打破了沿湖建筑群的平板单调感从
外头看过来突出了万寿山东部建筑群
轮廓线的起伏可谓园林的一大点睛
之处目光顺着夕佳楼的方向再往右看
一扇名为宜芸门的垂花门跟玉澜堂
后院相连那儿连接着宜芸馆是光绪
时期隆裕皇后的住所
从东宫门一路游览下来宫廷区的建筑
几乎都是光绪时期复建的玉澜堂北侧
这座宜芸馆清漪园时曾是乾隆皇帝的
藏书房名字中的芸是一种香草可以
防止书中出现蛀虫当时这里的陈设也
相当静雅有楠柏木包厢床香几书案
顶柜绣墩案挂屏插屏镜自鸣钟等物品
还有乾隆临摹的各家法帖石刻作品
颐和园时期呢与玉澜堂相连的宜芸馆
成为了隆裕皇后的寝宫布局与玉兰堂
的第一进院落相似但庭院面积稍小于
玉澜堂以显尊卑之别若是连着玉澜堂
一同来看这儿还能看作是玉澜堂的另
一座后院这时的殿内陈设相较早期的
藏书馆也有了很大变化其中皇后宝座
使用了较为少见的百宝嵌工艺小巧
精致十分富丽
颐和园能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典范
其中有很大一个特色建筑类型叫园中
之园所谓园中园就是在大园中又以
院墙建筑或山石花木等相隔而形成
相对独立的小园这既是整个园林的
一部分又可以拥有自己的特点园中园
也起到了以小衬大的作用衬托整个
园林显得更大使全园景观更为
丰富多彩颐和园里的园中园多采用
私家园林造园的艺术手法多根据园内
的自然地形条件来确定景点的数量与
布局而在数量众多的园中园里万寿山
东麓的谐趣园是面积最大也是最负
盛名的一个它原名叫做惠山园是乾隆
第一次下江南的收获那时乾隆在无锡
惠山游览的记忆园成为了惠山园的
样本在这座园中园里假山亭台的整体
布局深得寄畅园的精髓以池为中心环
池建有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一桥一
径一洞八个景观都是江南景致的典型
代表
英法联军那场大火把原清漪园中的
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几乎全部
夷为平地仅存佛香阁后的无梁殿众
香界佛寺宝云阁转轮藏及石台石经幢
石狮遗迹所以慈禧的排云殿建筑群
几乎都是全新建成的除了天王殿遗址
上的排云门大雄宝殿遗址上的排云殿
原慈福楼与五百罗汉堂遗址被改建
成排云殿两侧的介寿堂和清华轩两个
院落整座建筑群也从清漪园时单纯的
佛寺建筑改变为有佛寺朝堂居住地的
集园林功能宗教功能与宫廷功能于
一体的混合式建筑了我们现在所在的
介寿堂位于排云殿东侧靠近彩画长廊
的位置清漪园时期这里是帝后拈香时
的休息处颐和园时期慈禧从乐寿堂
出发经过长廊到介寿堂下轿前往排云
殿与佛香阁前也会因此小憩一下
与介寿堂相对应排云殿西侧的这座
院落叫清华轩原为大报恩延寿寺的
附属建筑五百罗汉堂光绪时改建为
清华轩尽管打眼一看略显老旧残破但
仔细瞧瞧院落精致的垂花门两侧镶有
形态各异的什锦花窗还是能够散发出
浓郁的宫廷气息院落名称中的清华二
字则是来源于东晋诗人谢混游西池
中的水木湛清华我们可以以此窥见
清华轩曾经的园林秀色另外虽然清华
轩建筑形式与功能相较过去都有了
很大改变但前院中的八角形水池白
石拱桥以及东院内记录五百罗汉堂的
形制与乾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石碑
仍然是乾隆时期保留下来的原物我们
脚下这八角水池池中水叫八功德水
象征佛经中所说的具有八种功能的
净水
万寿山前山最高处佛香阁后的众香界
与智慧海是我们本次行程前山建筑群
的游览中清漪园里唯二原貌保留下来
的两座均为无木结构的砖石建筑有着
红色外墙上悬祇树林扁额面向南面的
众香界是一座四柱七楼的琉璃牌楼其
后方的智慧海则是一座宗教建筑整体
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不用枋梁承重
因此也称无梁殿其外墙用黄绿两色
琉璃瓦装饰顶部点缀蓝紫等颜色形成
富丽而又和谐的建筑色彩墙面上呢
镶嵌着一排排精致的琉璃小佛像也
正是这特殊的砖石与琉璃结构让
智慧海与众香界在英法联军火烧清漪
园时幸免于难智慧海殿内供奉
观音大士韦陀天王及文殊普贤菩萨
都是乾隆时期的遗存作为一座典型且
历史悠久的宗教建筑智慧海也为后来
的颐和园增添了浓厚的宗教氛围
如今的颐和园是人人熟知的
世界文化遗产其蕴含的造园艺术体现
了中国数千年积累起来的哲学理念
审美意趣和建造技艺而对于颐和园的
前身清漪园有人做出过这样的评价
借景于自然环境让清漪园的美景远远
超出了园林本身喻意于山水建筑则使
清漪园的内涵也远远超出了园林本身
清漪园里汇聚了南北风光精华代表着
清王朝疆域内不同的自然环境可以说
这是一座凝结着乾隆皇帝治国理念和
政治理想的大国模型是乾隆心目中
天朝大国理想社会的完美缩影后山的
四大部洲体现的便是清王朝的疆域之
大与国家兴盛先说四大部洲所在的
后山景区当年英法联军的大火几乎
烧光了这里的所有建筑慈禧重建
颐和园时由于经费短缺后山的部分
建筑群没能恢复仅残存荒台废基但这
仍不影响后山建筑群在整个园林中的
重要性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颐和园相关
部门对后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
这里也才有了人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我们所在的四大部洲是一座美轮美奂
的藏式佛教建筑是乾隆为缓和
民族矛盾促进国家统一而兴建的
走在四大部洲各建筑之间时间回到
乾隆时期我们如今总把康熙到乾隆
执政这一百多年称为康乾盛世乾隆时
清政府已经实现了对蒙藏地区的完备
管理不少蒙藏的高僧学者在朝为官
乾隆与各宗教领袖关系密切相传在
相互交往中乾隆被尊称为菩萨因此
我们能在许多资料中看到乾隆喜欢以
文殊菩萨的化身来指代自己的形象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皇帝七十寿辰
这一年西藏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来到
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成为历史上首位
进京的班禅他从云辉玉宇码头登岸到
大报恩延寿寺拈香礼佛当时在皇家
建筑中必有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
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
数一数二园中各处供奉的佛教道教
藏传佛教等各种佛教共有一万五千
一百二十尊晨钟暮鼓梵音袅袅香火
繁盛堪称佛国天堂
沿着后山往下走哎这个角度可以完整
看到四大部洲的全貌四大部洲所在的
建筑群也可叫做须弥灵境址坐落在
万寿山后山的第三层台地上根据佛经
中的描述佛居住在须弥山这是须弥
灵境的由来须弥山周围是咸海海上
四方有四个大部洲和八个小部洲须弥
灵境址中最中心的建筑香岩宗印之阁
便象征着须弥山它是以西藏著名
喇嘛教寺院桑耶寺为蓝本修建的香岩
宗印之阁的前后左右建有四个大部洲
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部洲西牛部洲
每个大部洲旁边各有两个小部洲在
建筑群的四个不同方向还建有四座
不同颜色的梵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相轮
表示佛教十三天四大部洲东西两侧
各有一个台殿台座呈弯月形的是月台
圆形的是日台象征着佛身周围日月
环绕包括藏传佛教在内各种宗教的
兴盛与融合成为了乾隆时期国家强盛
疆域稳定民族团结的象征
接着往下来到后山第二层台地我们
脚下横贯东西的山道叫做中御路路上
我们所在的这片古树参天的空旷区域
原本都属于一座名为松堂的院落曾经
松堂的东南北三面各有一座牌楼可惜
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在只复建了北面的
慈福牌楼也叫慧因牌楼其他两座仅存
残缺不全的抱住石了现在跟我面向
慧因牌楼嗯你或许很难想象在万寿山
后山藏式建筑下方的山脚还藏着一条
江南水街那儿呢叫做苏州街秀美繁华
的南方水街与庄重威严的四大部洲
相结合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乾隆时期
民族团结文化融合以及尊礼重教稳定
和谐的社会秩序咱们接下来就去看看
乾隆是如何把别具特色的江南风光
搬到清漪园的
走过松堂北面的牌楼和石拱桥呜呼
咱们真进入江南水乡啦刚才说了
这条街叫苏州街这条河呢是清漪园的
后溪河也叫后湖苏州街是乾隆
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当年乾隆奉母
南巡的时候曾经在苏州的山塘街游玩
那里的水乡景色和山塘河两岸的店铺
给皇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由于
太后年事已高江南路途遥远去一次太
不方便于是乾隆就在清漪园中为
母亲修建了这条买卖街街道全长
二百七十米有两百多间店铺它模仿
苏州山塘街一河两街的格局但店面多
采取北方风格的牌楼形式店铺的铺面
朝河而开各种生意应有尽有人们可以
在船上购物从此皇太后不用出京城
也能随时享受到游江南的乐趣了而
实际上店面里的掌柜伙计和顾客都是
宫女太监和大臣们扮演的
和后山的大多数建筑一样苏州街也在
1860年消失在了英法联军的大火
当中慈禧呢也没对这儿进行重建直到
1990年秋天经过颐和园相关部门
的修整幽静的万寿山后山又变得热闹
起来曾经消失一百多年的买卖街终于
再现于世人面前今天苏州街已经成为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追思历史品味
文化的地方咱们甚至还可以亲身体验
当年皇帝和太后游园时的感受呢哎
置身于这苏州街里你会不会也有一丝
恍惚咱们今天这趟行程不仅游览
到了皇家宫殿见识到了不同风格的
宗教建筑甚至还下了趟江南这里堆砌
假山的太湖石来自江浙建造殿堂的
珍贵木材来自全国各地万寿山上的
松树显露着黄山青松遒劲的风骨接天
映日的荷花荡漾着水乡荷塘清凉的
气息嗯各地风光汇集传统文化交融
这也是颐和园的一大特色啦
逛完苏州街咱们就要出北宫门了这是
清漪园时期的正门我们今天的颐和园
之行呢就在这里结束了回顾颐和园
历史从乾隆兴建清漪园开始这座古老
的园林历经了两百多年沧桑岁月它
作为皇家园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完美
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布景艺术
这是一座由上下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几十万工匠的心血和汗水造就而成的
园林也是一座前所未有登峰造极的
锦绣华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
艺术水平都能列入古代园林建筑的
精品行列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一切也
成为确立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
重要依据从清漪园到颐和园蕴含其中
的文化与文明的精髓一脉相承
生生不息穿越时空绵延不绝如今的
颐和园里景色秀美游人如织清漪园
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未来也会有新的
盛世传奇继续流传好了那今天的讲解
就先到这儿如果想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可以通过PC端或戴上VR头显
游览本次行程如果喜欢我的讲解记得
转发分享持续转发分享可以获得璟卡
解锁更多行程哦最后感谢行程策划
Vicky行程顾问十一Echo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VR摄影师
FLYCAM STUDIO
旗帜飞扬唐卡雷娜酷雷曼VR
北京VR全景秦航我是美璟设计师苏打
下期再见啦